广州开发区“潮起40年·亲历者说”第六期活动举行。
40年来,广州开发区实现了从工业园区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的转变。作为广州科技创新主引擎,广州开发区的科技密码是什么?政府又提供了什么样的环境?8月30日,广州开发区“潮起40年·亲历者说”第六期活动在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举办。活动以“创新驱动 科技强区——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为主题,邀请了石深瑞、贾漫蓉、岳霄霄、李晓军、黄烨华、李树彬等开发区科创发展亲历者,讲述广州开发区在创新载体和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点滴故事。区领导黄建强、马劲轲出席活动。
成果转化之路:“从纸到钱”的产业闯关
科技成果的落地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变为推向市场的核心技术、产品,将科研成果论文的“纸”换成产业的真金白银?广州开发区凭借出色的产业投资生态环境,在科技、产业、金融三要素形成良性循环,吸引了不少科技企业创业扎根成长。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广纳四维(广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军在现场分享:“广纳四维是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所孵化的一家高科技企业,是典型的实验室成果转化的案例。”他表示,开发区的服务意识与执行力,有力地推进了整体产业化的氛围。
“在了解到国内良好的资本环境和国家大力支持高科技人才创业的有力政策后,我们毅然决定回国创业,创办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新科技品牌。”广州黑格智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李树彬分享道,黑格科技来到广州开发区的第一年就发布了全球首款3D打印耳机,吸引到了千万投资。
“广州开发区一流的营商环境、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以及开放创新的政策环境,是当时文远知行选择落户的重要原因,广州开发区的开放创新、敢为人先、先行先试,使文远知行在短短7年成为全球领先的L4级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黄烨华表示。
“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些科创平台的科技成果转化,我们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支持创新平台自建园区、探索多样化成果转化模式。”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岳霄霄表示。广州开发区打造了“2+3+N”战略科技创新集群,构建“教育—科研—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先后引进共建43个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目前广州开发区已集聚科技企业4万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8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18家,全区研发投入强度达6.65%,科技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开发区第一。
人才培养之旅:从青年人才到科学企业家
“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培养创新的科学家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广州开发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贾漫蓉以《科学家精神支撑着潮起40年——来自科协的亲历者说》为主题,分享了陈校园、袁玉宇等海归人才故事。
在由广州开发区举办的留学人员交流会上被点燃创业梦的陈校园,如今创办了康盛生物,为国人累计提供产品和服务超2亿人次;在美国获得生物工程博士学位回国后的袁玉宇在广州创办了迈普医学,此后的10多年里,他带领团队在原创技术、前沿技术上不断研发探索,在中国走出了一条扎实的再生医学科技之路。从打印模型到打印植入物,再到未来的打印器官组织……这些曾经出现在科幻片的场景,一步步变成现实。
从青年科技工作者到未来的科技企业家,从人才的摇篮到多元沟通平台,从无人车运营到3D打印产业链,从人才培养到成果转化,广州开发区走在科技创新发展的路上,步履不停。
今年五月,广州开发区科协与区人社局首创“广州开发区科创人才苗圃计划”,面向全区招募了35名40岁以下的科技创业者。“我们希望,‘苗圃计划’能成为未来科技企业家的摇篮。”贾漫蓉表示。
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也是广州开发区培育创新主体的主要导向。广州开发区实施“科小—高企—瞪羚—独角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为新型产业的发展打造了多个交流平台。
例如,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广州开发区创新性地举办“五长会”,将高校校长、医院院长、研究院院长、企业董事长、职能局局长链接起来,实现零距离对接,解决困难的同时加强交流合作。今年4月在生物岛举办的“五长会”还同时邀请了金融机构和银行,打造了“政产学研医审金”一体的加强版。多元化科技金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上管老、下管小”“贴身管家”人才服务为高层次人才创业干事解决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