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罐’的发现与研究由来已久,东至日本韩国,西达波斯湾、红海甚至非洲东海岸地区都有发现。这些酱釉罐既是货物又是海上生活储物用的器具,在海上陶瓷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11月22日下午,“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第六期在线上开讲,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肖达顺展开专题讲座,以“南海I号”沉船上的“广东罐”为线索,讲述了“南海I号”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及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意义。 “南海I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它从泉州港驶出,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台山市海域),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如今“南海I号”在阳江海陵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展览。
继2007年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整体打捞轰动世界后,2020年船内船货堆积基本清理完毕,其中沉船第九舱和第十舱出土了大量器高30至40厘米不等的酱釉四耳罐,2021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佛山市几家博物馆对佛山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等窑址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确认“南海I号”出土部分酱釉罐产自佛山南海地区窑址。
2014年以来,肖达顺一直参与“南海Ⅰ号”南宋沉船的保护发掘工作,现主持开展与之相关的佛山南海区窑址考古工作。他介绍,结合相关文献记载,以及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遗存、全球各地古代海洋贸易港口和沉船遗址等考古研究成果,可清楚描绘出“南海I号”沉船上的“广东罐”,从订制生产到消费使用,再到通过海洋贸易上船出洋,最后走向世界各地终端市场这一海上陶瓷之路的贸易历史过程。
据悉,“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活动是黄埔区今年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邀请史志专家面向群众分享关于广州市黄埔区的历史典故、发展故事、开放新篇,传扬岭南文化、延续黄埔历史文脉,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焦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