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人口与住房状况研究报告公布:人口年轻化,家庭小型化,教育程度高
点击数:496 发布时间:2022-11-24  发布者:Admin






转存图片转存图片

  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是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近期,《黄埔区第七次人口普查课题研究报告之人口与住房状况研究》(下简称《报告》)对外公布。

  该份《报告》由黄埔区统计局、黄埔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撰写。“十四五”是黄埔区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摸清区内人口与住房等相关情况,了解发展要素,夯实发展基础,对黄埔经济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去年以来,课题组利用第七次黄埔区人口普查及相关数据,对该区人口与住房的发展现状、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比较该区居民住房在广州市的所处水平,并据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黄埔区人口与住房的区域分布特征与黄埔区历史发展进程基本吻合,形成老区-新区-未来发展区三级态势:老区人口密集,住房以中高层为主;新区人口较密集,住房以高层为主;未来发展区人口较少,住房以平层及民居为主。影响黄埔区人口与住房分布有产业发展、交通、城镇化程度等因素,而人口与住房的集聚协调效应还需进一步提升。

  人口与住房现状:人口总量增加,年龄结构较优

  《报告》指出,流动人口涌入将改变区域的常住人口结构,进而影响住宅数量的供需平衡;而人口家庭结构变化,既增加各种户型住房总量的需求,也将提高居民对居住质量的要求。与此同时,城市发展、城市更新也会引起区域人口密度变化,从而改变人口与住宅的分布关系,影响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黄埔区常住人口总量由2010年的83.16万人增加到2020年12月的126.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3%。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化中,少儿系数、老年系数、老化指数及年龄中位数分别为15.4、5.6、36.0及32.9岁。人口总量增加及较好的年龄结构类型,为黄埔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打下了较好的人口基础。

  《报告》认为,黄埔区人口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该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25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50人减少0.25人,即黄埔区家庭户规模变小的总体趋势仍在持续中。

  《报告》指出,由于历史上黄埔区产业结构以制造业等二次产业为主,总体上全区人口的男女性别比偏高,大部分年龄段性别比均超出正常平衡值,性别比失衡现象明显。未婚比例较高,全区未婚比例高达30.8%,17个镇街中,9个镇街的未婚比例超过30%。

  从人口素质上看,黄埔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报告》显示,该区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75年提高至11.92年;黄埔区17个镇街中,15个镇街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1年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为黄埔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

  《报告》显示,黄埔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7.58平方米/人,与2010年的26.26平方米/人相比,人均住房宽敞程度提高。家庭户平均住房间数为每户2.06间,人均住房间数为0.80间。一般来说,城镇住房人均水平较低,乡村住房人均水平较高。

  黄埔区总体住房条件较好,质量较高,基本都具备了住房内管道自来水、厕所、洗澡设施,炊事燃料等多选择燃气与电力等清洁能源。但有一定比例住房缺乏电梯设施,主要分布在黄埔临港片区以及西区。

  从住房建筑层数上看,黄埔区总体居民住宅为多层(7层及以下)与高层(8-33层),占比分别为67.9%及27.7%,平房及超高层(33层以上)的比重分别为1.7%及2.7%。住房来源以租住其他住房为主,比例高达62.0%,购买新建商品房14.1%、自建住房8.8%,二手房购买、租赁廉租房及公租房、购买原公有住房及其他住房的比例都在5%以下。

  黄埔区人口与住房集聚聚类均可分为四类,除龙湖街道外,分类基本一致;集聚程度与城镇化率成正比,交通便利性对集聚效应影响程度大;人口聚类与住房聚类空间差异大,人口与住房的发展均趋于新建片区。

  政策建议:高质量发展产业,打造宜居宜业黄埔

  课题组结合广州市“十四五”规划对黄埔区的发展定位,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进程,为黄埔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报告》认为,只有经济与社会发展实力增强了,才能更好地打造“宜居宜业”的黄埔。黄埔区要在产业升级方面大做文章,从过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高起点打造前沿科技研发及产业生态圈,逐步形成服务大湾区“一体两翼”产业升级高地。

  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更多女性工作者来此安居就业,改善男女性别比失衡问题,提高黄埔区结婚率和生育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口再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黄埔区城乡融合发展实际,从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四个方面对黄埔区边缘区域农村进行改造,促进更高水平城镇化,实现共同富裕。

  在推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掘黄埔军校、南海神庙等本土文化资源,将城市住房建设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保护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与住房等方面的关系。

  《报告》建议,黄埔区还要加大人口引进培养力度,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环境,建立涵盖人才住房补贴、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的人才安居体系以及开放落户的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黄埔区城市建设行列。

  黄埔区人口流动性强,以外来人员居多。对此,《报告》建议,增加住宅用地供应,提高住房土地利用率,增加廉租房、保障性住房等各类住房的供应,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多样性的居住条件,促进公平与效率。同时,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加强对采取以租代售、高收低出、长收短付等经营模式的住房租赁企业的监管,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及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此外,应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着力解决来黄埔区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在住房集聚地区,应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学位保障,使家庭户来到黄埔区能够获得真正的踏实感与满足感,能持续发挥人口红利优势。

  对于城市更新工作,《报告》建议加快推进旧城区改造工作,加强原有住房的配套与改造建设,优化住房空间布局,缓解中心城区住房压力,提高住房质量。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要强化精品意识,推动营造整体化、精品化、景观化、特色化的社区空间。同时,也要统筹旧改项目的入市节奏,避免一哄而上,造成部分区域的商品房供应过剩、库存积压。

  《报告》还建议,必须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发挥交通枢纽区域的中心辐射作用,提高居民出行的便利度。

  (钟飞兴)







附件下载:





战略联盟
合作机构 广东省中药协会 | 大湾区创新产业联盟 | 海汇投资 | 东方富海 |
广州宏扬集团版权所有 2000 - 2024年 技术支持:vipservice@honya.cn
电话:800-630-0616 (8620)82181296 传真:(8620)82181281 邮编:510730
Email: service@honya.cn 地址:广州市科学城天泰一路1号5a
微信加关注
微博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