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先行先试区
从率先开展“十百千”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工程,到构建完整贯穿科技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链,再到启动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耕耘多年,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硕果累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
数据显示,今年1—8月,该区专利授权量16918件,位列全市首位,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核心数据全市第一。在第23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该区斩获40项奖项,占全市超五成,其中金奖2项,占全省四成。截至目前,该区累计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7家、优势企业84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21家。
据统计,近三年,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财政资金投入超4亿元,资助企业达4638家次,资助知识产权项目29833项,资助金额约2.5亿元,有力支撑园区产业创新发展。连续三年,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实力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湾区时报 黄蓉芳 张成 文/焦婵娟 罗晓娜
广州开发区在中新广州知识城高标准规划建设总投资超90亿元的知识产权服务园区。邓志伸 摄
2021年4月26日,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联盟揭牌。受访单位供图
2021年11月10日,全国首支纯商标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正式发行。受访单位供图
2020年6月,生物医药产业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项目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宣介会。受访单位供图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全国首批成立的三家知识产权法院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知识产权审判专门法院;知识产权案件量居全国三家知识产权法院之首。 资料图片
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受访单位供图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发明专利审查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钟飞兴 摄
政策加持
打造“全链式”知识产权支撑体系
“没想到18天内,公司的柔性人工智能视觉全自动口罩机相关的5件专利就获得授权。”广州市普理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普理司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初,普理司公司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研发推出了一款用人工智能技术生产口罩的机器,并计划迅速投入市场应用,当时对专利申请提出了迫切需求。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后,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第一时间联合相关单位上门服务,并通过协调开通专利预审“绿色通道”等举措,大大缩短专利授权周期,使普理司公司的创新成果及时地应用于抗疫产品生产之中。
普理司公司知识产权快速获得保护并投入市场应用,是广州开发区持续深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2016年7月,广州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田”,掀起以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为主线的“全链式”知识产权革新浪潮。
2017年5月,广州开发区开全国之先河,颁布实施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的专项政策——《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办法》,即“知识产权10条”。
该政策首创知识产权运用全链条扶持模式,对知识产权交易转化、金融应用、信息分析等进行全方位扶持。三年后,“知识产权10条”2.0版本出台,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的支持力度,厚植制度优势,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此外,该区还制定出台了《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 广州高新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扶持和管理办法》《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推进粤港澳知识产权互认互通办法》等知识产权政策,构建起覆盖范围最广、生态系统最优、资助力度最大的知识产权扶持政策体系。
“广州开发区的知识产权政策与经济、科技等相关政策紧密衔接,同时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引导知识产权工作向‘质’的方向提升。”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局长钟梓坚表示。
全而优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为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2022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广州开发区等22个园区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示范时限自2022年8月至2025年7月。广州开发区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产学研结合
打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动脉”
产学研结合作为知识产权运用的重要模式,近年来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为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的枢纽作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广州开发区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在知识产权协同转化应用方面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如以推动产学研知识产权深度合作为目标,“知识产权10条”鼓励企业向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购买技术成果,对涉及核心技术发明专利且在区内实现转化的项目,按照技术交易额的20%给予补贴,单个合同补贴金额最高200万元,每家企业每年累计最高1000万元。
“我们希望以此引起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重视,推动科学家与企业家携手合作,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钟梓坚表示。
该区企业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称“京信通信”)既是产学研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今年8月,京信通信凭借“高异频隔离宽带双频基站天线阵列”专利获得第23届中国专利奖银奖。此奖项是京信通信与华南理工大学进行产学深度合作的成果;双方还共同建立无线通信联合实验室,就上述共有专利相关技术展开更深度地合作开发与产业转化,促进该关键专利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积极创造知识产权的同时,注重对知识产权的运用,为企业赢得技术优势。”京信通信集团高级副总裁李学锋表示,通过对关键技术的联合开发,京信通信掌握了核心专利技术,并将其产品化和产业化,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不得不说的是,产学研合作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困难挑战。据悉,在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如知识产权权属关系复杂、复合型人才缺乏,以及与政府、企业、科技中介、金融机构等沟通不畅等共性问题。
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广州开发区通过叠加区位特色、政策红利和产业承载优势,推动以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称“广纳院”)为代表的诸多大院大所在此开展院地合作,以期进一步厚植科技创新“沃土”,跑出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加速度”。
2021年4月,广州开发区联合广纳院等区内13家科研机构,发起成立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联盟(以下称“联盟”),打造了一个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朋友圈”——“政产研金服用”多方协同联动的交流平台,旨在共享各成员单位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工作的经验,疏通成果转化障碍,助推科研院所尤其是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发展至35家,其中包括13家科研院所、7家重点企业、1家知识经济发展集成服务商、14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平台。
以此为基础,今年6月,为更好支撑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工作,广州开发区还引进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奥凯知识产权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技术团队,为区内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创新信息和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平台支撑
助力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以促进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为目标,广州开发区从搭建知识产权交易转化平台、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供给等方面着手,畅通知识产权流转渠道,加速知识产权“变现”。
2014年12月,广州开发区成立国家、省、市、区联合共建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以下称“广知中心”),为技术及知识产权交易提供全链条服务。
自成立以来,广知中心积极拓展知识产权交易运营业务,创设了知识产权挂牌交易、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鉴证、产学研合作经纪服务等九大产品,业务覆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以及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国有、民营科技企业。
据统计,截至2022年8月,广知中心累计完成交易115609宗,交易金额约218.1亿元。该中心运用区块链技术布局知识产权国际交易网络,在线挂牌专利超2.8万件,累计促成知识产权交易68.76亿元。
除推动打造综合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枢纽平台,广州开发区还支持建设了电力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前沿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为知识产权的交易转化、质押融资、收购托管、分析评议等提供了平台支撑。
随着打通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的载体平台不断丰富,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产业、科技融合发展的金融手段也日益多样化。近年来,广州开发区持续加强知识产权金融体系建设,成功打造出“投资基金—质押融资—证券化—上市辅导—海外保险”五位一体贯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模式,近三年帮助近400家科技企业融资超过100亿元。
引来金融活水,实现企业发展“撑杆跳”。在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运营发展基金助推下,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鹿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已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主板成功上市,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该基金于2018年设立,首期规模6500万元,其中广州开发区财政出资2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4500万元,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抓手,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优势企业。目前一期基金已完成6个项目投资,总投资额达5608.67万元。
集聚资源
打通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知识产权服务对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增强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激发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创造新动能,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广州开发区在中新广州知识城高标准规划建设总投资超90亿元、占地420亩的知识产权服务园区。
2022年4月,广东省唯一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在该园区揭牌成立,包括新加坡盛凯知识产权公司、马来西亚联蔚宾大斯专利事务所等在内的首批10家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集中进驻。
在打通创新主体寻找知识产权多元化专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方面,广州开发区更进一步。
据了解,2021年4月,广州开发区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为全省首个专利代理领域对外开放试点。自试点批复以来,该区大力推进各项试点改革任务,积极引导国际知识产权要素集聚。近期,法国诺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代表处正式落户广州开发区,成为全国首家正式完成设立登记的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
随着知识产权服务生态环境日趋完善,广州开发区的知识产权服务集聚效应愈发凸显。目前,该区吸引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300家,其中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近20家,境外知识产权服务分支机构9家,形成涵盖知识产权代理、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与培训等方面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成为国内知识产权服务高端资源最为丰富、种类最为齐全的区域。
此外,广州开发区积极建设一批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区内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分析、数据统计等服务。目前,该区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2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3家。
创新模式
编织知识产权强力“保护网”
保护是知识产权全链条工作的核心。在国家日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指引下,广州开发区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行动,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格局正在形成。
据介绍,该区大力引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下称“审协广东中心”)、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广州知识产权仲裁院等一批国家、省、市知识产权保护机构,设立广东省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下称“省知产调解委”)、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广东省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会等组织,形成涵盖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018年4月,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联合审协广东中心、省知产调解委、广州知识产权法院、黄埔区人民法院、黄埔区司法局、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签署《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对接合作协议》,该协议首创知识产权司法案件诉前、诉中全过程调解对接新机制,实现7个部门有机联动,进一步畅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解决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广州开发区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速,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随之凸显。如何维护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提升知识产权风险防范能力,成为广州开发区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出海,就如同小舢板一样单薄。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导致竞争加剧,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成为海外对手狙击中国企业的常用手段。”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光辉表示。
加大企业海外维权政策扶持力度,开展海外维权系列培训,组建海外维权专家库,开发完善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聚焦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广州开发区搭建起全方位知识产权海外维权体系,助力企业平稳“出海”。
2021年4月,该区签发国内首单千万保额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2021年10月,成立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保险中心;今年6月,创新推出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全链条”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有41家次科技企业投保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总保额达1.26亿元。
与此同时,广州开发区在商业秘密保护方面也在积极探索。2021年9月,该区着力开展商业秘密保护项目,遴选4家优质法律服务机构为区内30家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逐一排查企业商业秘密保护风险,补齐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短板,打造商业秘密保护示范企业。今年7月,该区入选全国第一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成为广州市唯一入选的地区。
数看广州开发区知产综改成就
2022年1—8月,专利授权量16918件,位列全市首位,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核心数据全市第一。
在第23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斩获40项奖项,占全市超五成,其中金奖2项,占全省四成。
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7家、优势企业84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21家。
吸引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300家,其中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近20家,境外知识产权服务分支机构9家。
截至2022年8月,广知中心累计完成交易115609宗,交易金额约218.1亿元。在线挂牌专利超2.8万件,累计促成知识产权交易68.76亿元。
近三年,财政资金投入超4亿元,资助企业达4638家次,资助知识产权项目29833项,资助金额约2.5亿元,有力支撑园区产业创新发展。
在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运营发展基金助推下,洁特生物、鹿山新材2家企业成功上市。目前该基金已完成6个项目投资,总投资额达5608.67万元。
近三年,通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模式,帮助近400家科技企业融资超过100亿元。
“知识产权10条”对涉及核心技术发明专利且在区内实现转化的项目,按照技术交易额的20%给予补贴,单个合同补贴金额最高200万元,每家企业每年累计最高1000万元。
2021年4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为全省首个专利代理领域对外开放试点。
2022年7月,入选全国第一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成为广州市唯一入选的地区。
2022年8月,获批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也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