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引进多家代表国内一流水平的三级医院。图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贾自豪 摄
北师大广州实验学校是广州市唯一一所十五年制公办学校,成为黄埔区优质教育的一张名片。
策划/黄蓉芳 张成
文/记者郑嘉俊
图/记者李剑锋
5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不断推动医疗、教育、公共文化设施等建设,在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推动传承历史文脉、促进共同富裕上主动担当、勇挑大梁。
在这张“民生答卷”里,我们看到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政府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所做的不懈努力——
卫生服务网络更完善了。在黄埔,如今已集聚了中山医系、南方医系、广医系、省医、省第二中医院等多家代表国内一流水平的三级医院,拥有1个省特色专科、2个广州市中医特色专科培育项目和6个区重点专科。
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学位更多了。5年来,黄埔以每年平均增长10%的速度,先后投入180多亿元,新开办中小学中小学48所,新增学位约74000个;新开幼儿园70所,新增学位27000个,学位同比增长超30%。
公共文化服务更丰富了。在黄埔,图书馆、文化馆每年开展线下及线上公共文化活动超1000场,参与人数超100万人次;入选广州市文化和旅游精品线路累计27条;辖内共新增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5家,乡村旅游民宿实现“0”的突破……
——政府答卷——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过去的5年里,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在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上书写了亮丽篇章。
医疗资源布局更均衡,街坊看病更方便了——
5年来,黄埔的优质医疗资源得到了均衡布局。全区已集聚中山医系、南方医系、广医系、省医、省第二中医院等多家代表国内一流水平的三级医院。目前有三级医院9家、专科医院6家,跟2017年相比,增加三级医院6家,专科医院6家;同时还引进了妇幼、眼科、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
区属医院也在积极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广州开发区医院完成省级卒中中心建设,脑卒中临床救治效率得到提升,临床路径得到持续推进,病区优质护理覆盖率为100%,专科护理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巩固,惠及辖区居民。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开展“一中心一品牌一特色”项目创建活动,涌现了一批特色明显,具有全国、省、市影响力的品牌项目。通过学科建设、专家下沉等措施,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截至2023年中,全区总诊疗量为2462319人次,其中医院1067054人次、镇卫生院63573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7949人次;出院人数108688人次;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6.4天、平均病床使用率56.21%。
全面践行教育惠民,孩子上学更方便了——
5年来,黄埔先后引进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龙头校、新建优质学校协同带动、优质覆盖局面初步形成;实施“引”“培”双驱,引进1名名校长、2名高层次杰出人才,全区特级教师数量达30名,正高级教师数量达49人,居全市前列;建立全市首家教师书院,积极构建积分入学、分指标到企业等多元途径,为78%以上外来务工子女安排公办学位。
同时,黄埔还优化教育资源顶层设计,修订完善“教育10条”,在全市率先开展新机制教师改革。大力引进国企、高校参与开办公办性质幼儿园23所,占全区公办性质幼儿园45%。
公共文化服务更丰富,去图书馆更方便了——
5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载体面积从8.85万平方米跃增至35.35万平方米,目前全区文化产业园区总量已达7家(国家级1家,省级1家、市级4家、区级1家);建成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服务点)118个,其中图书馆(服务点)86个,文化馆(服务点)32个,与社会力量共建分馆(服务点)60个,达到了每7000人拥有一个图书馆全国领先标准;文化精品迭出,大型舞剧《到那时》、大型舞蹈诗《黄埔长歌》、小品《火》《波罗粽香》《狮舞吉祥》,讲述黄埔“十古”的宣传片《“嗨皮”十古说黄埔》等原创文艺作品皆荣获各类奖项。
5年来,黄埔区在全市各区中率先完成区级及以下368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使用协议书签订,签订率100%;率先完成7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并公布实施。同时,还推动了辛亥革命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功移交黄埔区政府管理,进一步整合长洲岛文物资源。
引入品牌商业综合体,消费市场更有活力了——
5年来,黄埔区积极引入品牌商业综合体,点燃了市民的消费热情。2023年7月15日正式开业的广州黄埔大悦汇项目,引进了金声金逸电影院、广州酒家、覔书店等多个老字号、老品牌,汇聚盒马鲜生等黄埔首店33家,月均客流量达约100万人次。
高端酒店也持续落子。希尔顿惠庭酒店、亚朵酒店(保盈店)等高端品牌酒店陆续开业,知识城智荟塔项目引入新加坡高端品牌悦榕庄酒店落地……这些功能配套又助推了商圈的发展。
“Young城Yeah市”消费品牌也越擦越亮。夜食、夜购、夜娱……多元化的夜间消费体验,丰富的夜间消费内容和场景创新,让街坊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百姓阅卷——
夏港街道丽江社区孤寡老人刘叔:
我要给社区网格员打满分
近日,夏港街道丽江社区“不见人影多日”的刘叔终于重回街坊视野,大家放下了悬着的心。
刘叔是丽江社区一位孤寡老人。他说,丽江社区就是他的“监护人”。今年9月初,社区网格员在走访探望的过程中,发现刘叔走路总是小心翼翼,心情十分低落。在社区网格员的多次探询下,刘叔才告诉对方,自己的双眼当时已接近失明状态。
微网格医务人员立即对刘叔进行初步检查,发现其患有白内障。丽江社区工作人员得知此事,立即联动街道公服办、双百工程社工站讨论为刘叔定制个性化的关怀帮扶方案。
诊查、体检、手术……一个多月后,刘叔的眼睛终于重新有了光彩。
“太好啦,我终于重见光明啦!”刘叔说,如果没有社区网格员全程陪他去医治,他的眼睛肯定会越来越差,直至完全失明。
刘叔说,在丽江社区,像他这样的“重点保护对象”不只他一个。在这里,无论是“老”,还是“小”,都会受到社区的格外关怀。“用社区工作人员的话来说,只要是‘一老一小’群体,都是他们的关注对象。”
今年2月以来,夏港街道丽江社区全面打造“微网格”治理工作体系,在3个专职网格的基础上,再织密10个“微网格”,以党员、网格员、医务人员、警务人员、群众监督员“五员一格”的工作模式,实现畅听民忧无死角,服务群众全覆盖。其中,丽江社区微网格员联合华恩医院志愿医疗服务队,为辖内困难群众开展健康服务,密切关注社区老人健康情况。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开展常态化入户探访等活动,及时掌握服务对象的生活、身体、心理等情况,然后将群众一个个“急难愁盼”的问题变成一个个“满意清单”。每一个“满意清单”背后,都是工作人员默默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
“你问我给社区工作人员打多少分?那肯定是满分!”刘叔说。
——专家把脉——
医疗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管齐下打造 “幸福黄埔”
朱泯静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近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在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医疗、教育、公共文化设施等民生福祉建设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未来,该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进行幸福黄埔建设。
一是树立“大健康”理念,完善黄埔区全周期医疗服务体系。首先,强化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进健康关口前移,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其次,进一步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速推动落地中山一院脑科学中心,支持中山三院岭南医院二期、知识城南方医院等院区改造和建设,全力提升发热门诊(诊室)服务能力、儿童健康保护能力、重症救治能力、患者转运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再次,进一步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坚持以全科服务为导向,立足黄埔区社区居民人口特征、功能定位和实际需求,在适宜技术和丰富服务上下功夫,开展口腔、儿科、康复护理、中医等多种医护项目。此外,提高二、三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黄埔区居民的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
二是坚持扩优提质宗旨,构建黄埔区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首先,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新改扩建学校加快建设、移交,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持续扩大优质公办学位供给。密切关注和监测黄埔区学龄人口结构变化,前瞻性动态优化调整幼儿园、中小学学位供给数量。同时,加大引进合作办学力度,促进实现学位保障和内涵提升“双目标”。其次,持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健全全方位教师发展保障体系,完善校级后备干部的遴选、培养和任用机制,加大名校长、名园长、骨干教师培养及引进力度。再次,围绕制造业当家战略,建设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所需的“高水平、有特色”职业教育,培养匹配黄埔区产业体系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最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树立数字思维,推动数字教育的技术、模式、业态和制度创新,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催生新的教育场景和教育形式,实现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三是锁定提档升级目标,打造黄埔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深度挖掘黄埔区历史文化资源,包括波罗诞、香雪节等民俗文化,加快扶胥古运河连通工程建设,推进深井等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打造珠江国际慢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其次,赓续红色血脉,擦亮东纵精神等红色文化新品牌。最后,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推动广州海事博物馆数字化提升,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文化“IP”化,借助数字技术让居民同步共享数字文化产品。基于大数据挖掘居民喜好和潜在需求,开发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方式,更好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黄埔区公共文化事业高品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