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岛碧道。资料图片
神舟路口袋公园。受访单位供图
“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大的生态格局。图为科学大道景观。 李剑锋 摄
近年来,黄埔区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老城市新活力建设要求,以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为前提,依托山、水、林、园、路等生态基础,内外兼修开展城市环境提升,留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留住城市记忆,建设颜值和品位兼具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美丽黄埔。
目前,全区共800余万平方米市政公共绿化、40个城市公园、13个口袋公园、1个公共广场、13.6万株行道树、4.7万平方米天桥勒杜鹃、1.1万平方米立体垂直绿化,构建绿色连城空间格局,打造“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山、林、城交融的宜居体验。
实施生态保护,品质化提升公共空间
近年来,黄埔区推进道路、绿化、市政设施等公共空间全要素、品质化提升,构筑城市绿色屏障。2021年,该区实现城区绿地覆盖率约49.08%,其中建成区绿地率达42.84%,人均公园和开敞空间面积约为21.2平方米,出门实现500米见公园,城市绿地质量和数量进一步提升。
该区按照科学、生态、节俭的绿色发展之路,规范开展绿化设计施工,更新完善绿化工作相关配套指南10余项,稳步有序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筛选出主干道百余条、交通路口40个,推进增绿植绿工作。
2022年以来,该区累计植树1万余株,其中乡土树种8560株,占植树总数的83.71%。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完成萝岭路沿线交通路口、开萝大道与香雪大道交通路口、萝平路与长贤路交通路口等7处交通路口渠化岛绿化景观优化;探索生态种植绿化方式,推进23处生态种植示范点。
此外,该区创新监管方式,率先引进第三方力量加强古树名木的日常巡查、抢救和复壮工作。通过建立古树名木电子地图和24小时监控系统,对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进行动态监测。对位于城市更新区重点关注的2869棵古树,通过建设732台摄像机和3000个传感器,做到了全覆盖实时监管。
拓展绿色空间,实现出门见园转角见绿
黄埔区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将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目前,全区共有铁军精神公园、创业公园、为民公园、真理公园4处红色阵地,设1条红色特色公交,有轨电车1号线开通红色专列,15条便民服务专线,公共空间成为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精神的党建载体。
与此同时,依托“一岸双轴三片”新型发展空间,将黄埔区岭南文化、开发区创新创业精神等历史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合,精雕细琢公共空间,打造特色生态圈。
目前,黄埔区形成四大生态圈——南部沿着珠江黄金岸线,以黄埔公园滨江水景、牛山炮台爱国公园、文冲街幸福公园、红山街文明公园、穗东街和谐公园等多个主题公园为核心,基本形成黄埔港生态圈;中部围绕产城融合,以香雪公园“十里梅林”、创新公园“四季花海”、创业公园樱花林等主题公园为核心,基本形成科创生态圈;北部以帽峰山森林公园自然绿色屏障为轴,九龙湖公园、凤凰湖公园等形成知识城生态圈;以“羊城最美绿道”为轴,串联起揽胜园、叠翠园和水墨园构建生物岛生态圈。
近年来,黄埔区品质化提升绿道,织密绿道网络,目前全区共有绿道620公里。系统完善骑行绿道、连廊、人行天桥建设,加强主干道路、公园、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和统一性,长岭街道骑行绿道4.28公里开放通行,全区建成30公里风雨连廊,今年预计新增人行天桥7座。推动“13+3”体育设施建设行动,完成16个地块的增设体育设施景观概念方案设计,其中市民广场、永顺大道口袋公园已完成体育设施增设,甘竹山公园等4个公园正在施工中。
该区充分利用住宅小区聚集及人流集中区地块、城市闲置绿地等区域开展“口袋公园”建设。今年以来,编制口袋公园景观设计方案29个,建成神舟路口袋公园、鱼珠智谷口袋公园等13个,暹岗口袋公园等6个正在施工中,正在加快推进塘口鼓文化公园、普晖社区公园等17个口袋公园的前期工作。
该区通过优化公园与城市边界连接,38个公园“拆围透绿”,最大程度还绿于民,实现“出门见园、转角见绿”。在黄埔公园、香雪公园、创新公园、华圣公园、狮子岭公园5个公园绿地草坪设置搭帐篷区域,让公园绿地成为居民群众家门口的花园、乐园。
(冯冬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