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黄埔乡村振兴交出亮眼答卷
十年非凡旅程,步伐皆是印记。打开时光的卷轴,上面镌刻满黄埔乡村振兴的璀璨记忆。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三个必须”擘画出乡村振兴的建设目标。这十年来,黄埔区始终沿着这一目标前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提升乡村文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多措并举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步履铿锵,“三农”发展磅礴转型,在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交出一份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的黄埔区乡村振兴亮眼答卷。
特别是近些年,该区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取得一系列关键性进展——
获得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2021年度中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字号荣誉、全区绩效考核“优秀”等次;
率先突破广东省同一地块双季稻亩产3000斤高产水稻技术攻关、疫情期间农业产值逆势上扬;
引进罗锡文等6名农科院士,建成隆平院士港,创建3个创新研究院,建设省级种业(农作物)产业园、农业装备与服务产业园,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全市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一张网”试点工作、全区61个经联社本级总收入全部达到100万元以上。
大吉沙岛隆平稻香园丰收景象。刘丽慧 摄
黄埔区是全省最大的古荔枝群落聚集地之一,百年以上古荔枝树主要分布在萝峰、水西、贤江、笔岗社区。图为萝峰社区村民摘荔枝场景。 罗柱梁 摄
“黄埔红”红茶创意园里,茶农正在采摘新茶。李剑锋 摄
莲塘古村的历史建筑被活化利用,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图为2022年8月在莲塘村举办的“古韵新声 幸福黄埔”古村国风露营节。 受访单位供图
迳下名菜名厨大赛决赛现场。钟永诚 摄
迳下村通过乡村振兴,成为广州东部农耕研学、亲子休闲的“网红村”。 罗柱梁 摄
科技强农
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2021年11月26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当天,在黄埔区新龙镇洋田村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季稻亩产3000斤高产攻关黄埔示范基地晚稻测产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宣布了双季稻的测产结果——
“1509.5公斤!”
这个数字,意味着黄埔区成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2020年提出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后,广东省首个早稻和晚稻在同一田块(面积30亩以上)突破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地区。
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止是对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的延续,也标志黄埔区科技农业迈上了新台阶,“藏粮于技”战略获得了新落实,粮食安全得到了新保障。
近年来,黄埔区始终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基础工作常抓不懈,保障了黄埔人民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安全。在全市率先开展耕地调查,全面掌握基本农田底数,建立农业生产规划“标图建库”。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汉华有机蔬菜基地、庄记菜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蔬菜重要生产基地。深入推进“零弃耕”行动,同时,黄埔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民生工程,在迳下村,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在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基础上,计划打造515亩高标准农田创新示范点。
在丰收时节的大吉沙岛智慧农场,你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幕:无人驾驶水稻收获机和运粮车在黄澄澄的稻浪中来回穿梭,两小时不到,10亩稻田就被收割完毕,金黄的稻谷堆满了车厢。
“无人驾驶收获机一小时能实现6亩地的收割,而一个人一天只能收割半亩地,按照一天10小时的工作时间,无人驾驶收获技术的效率是人工的100倍以上。”罗锡文认为,在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的当下,无人驾驶收获技术是未来的趋势。
据悉,大吉沙岛水稻智慧农场由黄埔区农业农村局、华南农业大学和黄埔文化发展集团三家单位共同建设,目前已实现无人化农场建设,智能农机应用覆盖“耕种管收”全生产环节,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真正实现了劳动力的解放。
智慧农场只是黄埔区科技兴农的缩影。近年来,该区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贡献黄埔力量——
陆续引进罗锡文等6名农科院士,推动隆平院士港、中国航天现代农业创新中心、“黄埔红”岭头红茶创意园、广州黄埔现代种业(农作物)产业园和广州黄埔现代农业装备与服务产业园、“莲重燕来”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列为省、市重点项目;
投入9000万元高规格组建并实体化运作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和湖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全面开展高产田、低镉水稻、无人农场、辣椒新品种培育、茶叶资源圃等现代农业科技项目建设;
高标准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农业发展支柱,现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6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7家、市级36家;擦亮黄埔休闲旅游农业品牌,创新建设“一园一品”农业公园5家。
与之而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日益凸显。其中,4家企业入选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二十强,2家入选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
打造新乡村示范带
为乡村振兴增添底色
位于黄埔区龙湖街道九龙大道东侧的迳下村,周围山脉环抱,村内遍布鱼塘、荷花池、玉米地、水库等田园美景,错落有致的民居点缀于绿水青山间,满眼尽是恬静悠然的田园风光。一到节假日,还有不少旅客前来“打卡”,体验纳米小镇的稻田小火车、院士谷的别致小楼、植物工厂的精品果蔬……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迳下村接待的游客超10万人次。
从以前小水沟、泥土路遍布的小山村,变成现在山清水秀的“网红村”,迳下村的蝶变足以窥见黄埔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角。
近年来,黄埔区全力推进迳下、麦村、莲塘等特色精品村建设,以“科技农业+休闲旅游”创新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复兴和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涌现了迳下、麦村、大吉沙岛等一批广州“网红”打卡点,莲塘村获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同时还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统计范围的行政村100%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标准,镇龙村、福山村、福洞村获评“广东省卫生村”。
在此基础上,黄埔区深入创建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布局新乡村示范带建设,“莲重燕来”便是其中的代表项目之一。
今年6月,黄埔区九佛街道开启了 “九佛五村七片”示范工程,集中辖内的莲塘村、蟹庄村、燕塘村、山龙一二社、山龙石窝洞、九佛社和重岗村这五条村七个片区,以枫下副中心为“核”,以北部高端产业走廊、南部最美生态连廊为骨干,实施莲间塘里、蟹庄里等9个乡村振兴项目,形成“一心两廊·九星荟萃”片区发展新格局。同时提升打造白玉兰森林公园等生态景观,活化莲塘、重岗、燕塘古村资源,传承保护“十古遗存”,串联形成“莲重燕来”新乡村示范带。
“经过这么多年的整治,现在莲塘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房前屋后鸟语花香。”不少九佛居民认为,随着这一项目的开展,九佛人民的生活更有盼头了,“昔日的农村变成了高端产业集聚地,我相信农村会越来越美,农民越来越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据悉,南部隆平稻香园、中部“黄埔红”红满天和“水长岭秀”、北部“金坑碧水”、纳米水乡及“莲重燕来”等一批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已初见成效,成为黄埔新乡村示范带崛起的底色。
其中,该区打造新乡村示范带经验已获得省、市肯定并作为典型示范推广;新龙镇获批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和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
产业兴农
鼓起村民“钱袋子”
乡村振兴如何实现?“产业兴农”是其一。
在麦村村,无土栽培精品科技农业产业园依靠设施农业摆脱“靠天吃饭”,种植番茄、青瓜、辣椒等多种农作物,稳住居民“菜篮子”,打响“黄埔菜”品牌,鼓起村民“钱袋子”;
在莲塘村,历史建筑被活化利用,修复升级成为“链咖啡”馆、“荷塘月色”茶室等以农业为内核的特色服务业产业,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在迳下村,村农田被集约化管理,实施规模化、机械化作业,迳下纳米农业公园核心种植试验田种植新引进的巴斯马蒂米,在市场上深得消费者的喜爱……
当然,这一切离不开黄埔区属国企纷纷下乡,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以迳下村为例,该区国企知识城集团合理利用国有资产优势,加强产业项目辐射力度,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激活闲置土地。在知识城集团的示范带动作用下,300多名当地村民选择回到乡村,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26万元增加至280万元,翻了近10倍。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18000元增长至28000元。常住人口1200人的村子,现在有1/4的人都留在村里工作。
巨大的变化,连知识城集团党委副书记彭月梅也不禁感慨,“迳下村再也不是过去的‘空心村’了。”
村民钱包鼓起来的同时,守好钱袋子同样重要。
黄埔区一方面深化数字赋能,打造“三资云”新模式,构建“1+3+N”农村集体“三资”服务监管新体系,提升农村集体基层治理水平,打破群众参与集体资产经营的空间、时间限制,联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市推广。
另一方面,补齐经济薄弱经联社的短板,建立了区领导一对一挂点帮扶机制,采取产业带动、项目联建、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最大程度的提升集体资源开发、营运,促进农村集体增收。
今年3月,黄埔区文冲社区的梁阿姨十分兴奋,又到一年一度集体分红的喜庆日子,今年他们家5口人分红47万多元,比去年增加5万多元。“文冲这几年的发展提升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分红高了,生活也滋润了。”
据悉,截至2021年底,黄埔区经联社总收入约13.07亿元,同比增加约3.84亿元,增长率达41.54%,全区61个经联社收入全部达到100万元。
2021年度,该区农村集体账面资产约430.91亿元,较2018年增长49.49%;农村集体总收入约46.06亿元,较2018年增长83.87%;净收入约34.65亿元,较2018年增长110.13%;分红总额29.34亿元,较2018年增长12.20%。农村集体资产总额、总收入、净收入等重要经济指标实现“四连涨”,为黄埔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撑。
文化赋能
打造黄埔乡村振兴品牌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魂。
在黄埔区“黄埔红”岭头红茶创意园,茶农们将刚摘下的茶树嫩芽正加紧制成红茶。鲜嫩的茶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程序,醇香的红茶便新鲜出炉了。
浓郁的不止茶香,还有其特有的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数百名知青来到岭头农场,挥洒血汗大规模种植成千亩茶园,形成了岭头村独一无二的知青文化与茶文化。知青茶园、岭头山水,朴实的年代感与美丽的自然生态完美结合,正是如今“黄埔红”岭头红茶的内涵所在。
一枚枚小小的茶叶,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打造出了如今“黄埔红”这一黄埔农业品牌的亮丽名片。
红色文化是黄埔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着力点。比如,迳下村流传着东江纵队无数的英雄故事,当地结合东江纵队革命史迹,打造文化旅游路线;新龙镇利用洋田村佛子庄、均和村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资源,串点成线推出两条“家门口·学党史”红色行走精品线路,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挖掘黄埔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擦亮历史文化底蕴,是发展乡村振兴的另一着力点。黄埔千年荔枝文化节,便是其中的代表。
如果从数量上来讲,黄埔荔枝并没有优势,如何在其中脱颖而出,打好文化招,树立黄埔品牌是关键。
黄埔荔枝文化极为深厚,荔枝种植的历史超过千年。岭南荔枝“三杰”中的笔岗糯米糍、萝岗桂味都产自这里。目前,该区现存多片300年以上的荔枝林,是广东省最大的古荔枝群落聚集地之一。其中,玉岩书院内还有一棵已有1021年树龄的千年古荔。
一方面举办文化节,助力黄埔乡村振兴。2022年黄埔荔枝文化节首次由农民主办,是黄埔区乡村振兴“联农带农”的一次新思路、新突破。
该区同时出台《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办法》,积极开展农业公园建设,并通过联动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广荔枝等方式打造城乡合作渠道和平台,实现农产品品牌深化提升、农业再增效、农民再增收。
另一方面,该区积极研发新品种,近年新打造的荔枝高端品种 “帝鼎”,集齐了众多荔枝的优点,口感清甜爽口,有蜜香味,深受消费者青睐。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该区还举办了“知识城到狮城,RCEP助力黄埔荔枝首秀新加坡——黄埔特色农产品知识城出海发车仪式”,集中整合国内国际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打通销售渠道拓展海外市场,黄埔区优质荔枝“乘风”出海,促进农业高质量、高附加值发展。
传承与创新并举,正是黄埔荔枝历久弥新的秘密。目前,黄埔区已经连续两年成功举办“荔枝文化节”,黄埔荔枝品牌日益响亮。
此外,又如莲塘古村,结合文化遗产活化,为非遗传承提供空间载体,大力推进粤剧入村、“榕音回响 古韵绵长”等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来。也有如麦村村,仅千余人的小村累计涌现出100多名粤菜名厨,以“厨师之乡”为名,打造“粤菜香处是吾乡”,用麦村的烟火气吸引众多游客,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化赋能下,如今黄埔区的乡村振兴事业迎来了“高光”时刻。除了“黄埔红”红茶,深井霸王花、萝岗甜橙、黄登菠萝、佛塱耙齿萝卜等传统名优农产品也全面振兴。同时还连续三年举办了“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乡村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
数说黄埔乡村振兴十年成就
2021年,率先突破广东省同一地块双季稻亩产3000斤高产水稻技术攻关。
截至2021年底,黄埔区农村集体账面资产约430.91亿元,较2018年增长49.49%。
2021年度,黄埔区农村集体总收入约46.06亿元,较2018年增长83.87%;净收入约34.65亿元,较2018年增长110.13%;分红总额29.34亿元,较2018年增长12.20%。
2021年度,全区61个经联社本级总收入全部达到100万元以上。
截至目前,共引进罗锡文等6名农科院士,创建3个创新研究院。
高标准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现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6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7家、市级36家。
4家企业入选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二十强,2家入选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
黄埔区100%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洋田、迳下等2条行政村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湾区时报 策划/黄蓉芳 张成 文/徐洁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