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奋斗者的坐标系。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而言,这是极不平凡的十年,活力焕发的十年,砥砺奋进的十年。
回首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黄埔区484平方公里实现省级以上平台全覆盖。知识城总规获国务院批复,知识城条例完成省级立法;科学城瞄准“五年大变化”创新发展深入推进;黄埔港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十里产业长廊;生物岛挂牌成立广州实验室;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如火如荼……
站在新的起点上,再闯关山千万重,黄埔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全力以赴推动中新知识城“头号工程”“广州科学城五年大变化”“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跑出新速度、交出新答卷、迸发新活力。
黄埔将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牵引,发挥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作用,大力实施“万亿制造”“万亿国资”“万亿固投”“万亿商品”四个“万亿”计划,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加快促进黄埔人民共同富裕,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为记录黄埔十年发展历程,从本期起,本报陆续推出“非凡十年·黄埔答卷”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知识城经过十年建设,初显新城气象。图为知识城南起步区环凤凰湖城市风貌。
知识城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山体和水资源环境,实现人与建筑、自然和谐共存。图为知识城北区凤凰河绿道。 邓志伸 摄
知识城日益国际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放飞创业梦想。图为中新智慧园的中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日常活动。 刘丽慧 摄
知识城产教融合新型示范区,已引进西电广州研究院等16个科研平台。
知识城打造全国首个人才“零跑动”政务服务中心,颁发全市首张“跨境通”营业执照。
知识城全力打造“三集群两高地”产业格局。图为知识城产业园规划示意图。 资料图片
从无到有,成就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绿色化新城需要多久?
十年!这是中新广州知识城给出的回答。
十年间,知识城从约8.08平方公里的荒地,蝶变为约232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创新载体、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之一,崛起为广州东部产城融合的新高地。
2022年,知识城在建投资项目186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达产产值超5500亿元。历经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开发建设十余载,从一片阡陌桑田到一座现代化新城,知识城一路 “拓荒”,累计注册市场主体2.4万家,注册资本近5000亿元,共促成60多个中新合作重点项目。高端产业、创新平台、前沿技术、顶尖人才、民生福祉等在此不断集聚,知识城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成中新一期合作6.27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一座环山绕水、生态宜居、智慧服务、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的“山水创新之城”正在广州东部冉冉升起。
●策划/黄蓉芳 张成 文/周翼 图片/李剑锋(除署名外)
能级飞跃的十年:
承载国家使命和未来重任
时间拨回十年前。
2012年3月13日,中新广州知识城腾飞科技园项目正式奠基。作为知识城首个产业孵化器项目,腾飞园由新加坡凯德集团投资开发建设,它的奠基标志着知识城创新载体建设全面启动,中新合作迈出新的重大步伐。
腾飞园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分二期开发建设,借鉴新加坡先进的设计理念,打造一个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综合性高科技园区。园区产业规划定位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引进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文化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的国内外一流企业为目标。
十年间,正如腾飞科技园的名称所寓意的那样,这里已搭建形成了一系列助力企业腾飞的服务平台,包括生物医药共享实验平台——中新生物医药创新谷;国际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广州腾飞园·奕桥;腾飞园联合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创立的中新合作平台——新加坡商务服务中心,促进园区企业升级发展。如今,腾飞园一期产业园已开发落成约23万平方米,进驻企业400多家。其中,超过20%的企业来自新加坡。
就在那一年,知识城开始为接下来的飞跃式发展积攒能量——2012年6月1日,《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10-2020》获批;7月1日,《广州市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生效实施,赋予知识城市一级的管理权限。这一年,途经知识城的两条地铁线路——广州地铁21号线和14号线知识城线获国家发改委批建。
此后的十年间,知识城所承载的使命越来越重大,它的发展蓝图也越来越清晰——
2016年7月1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提出将知识城打造成为“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引领型创新驱动发展之城,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探索经验。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强调,支持知识城升级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下一步要在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上下功夫。同年11月,在李克强总理与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共同见证下,知识城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
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赋予知识城建设“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的国家使命,更叠加了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等多重战略机遇。
2022年3月1日起,《广东省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正式施行,成为我国4个中新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中首部省专项立法的地方性法规。
开放合作的十年:
国际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自知识城奠基以来,开放合作就一直是这座国际化新城的基因。十年间,知识城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开越敞亮。
2022年6月26日,中新智慧园开园,建成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总部大楼,引进60余个产业化项目,包括新加坡能源集团、广州来恩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恩士迅大湾区金融科技交付中心、中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广州泰和医学科技创新中心等在内的多个重点项目落户园区。
中新智慧园是中新双方深化知识城科技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园区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融入新加坡元素,由四大社群(展示交流区、产业孵化区、产业加速区、生活配套区)共12栋各具功能特色的建筑组建而成,总投资逾14亿元。
“中新智慧园的开园,是知识城建设从0到1、从1到多发展阶段的标志。”中新广州知识城合作事务办副主任徐晖介绍说,中新智慧园将成为中新两国在知识城创新合作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作为中新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十二年来,知识城积极深化与新加坡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已在国家、部委、省级建立三级双边会议机制,先后签署知识城合作发展项目60个,致力于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循环和“中国-东盟”外循环的连接点,不断释放科技创新的带动引领效应。
目前,中新合作一期已建设成为产城融合的未来城市样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已聚集中科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等高水平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落地,南洋华侨中学校群首个境外合办学校在知识城开学,新加坡能源集团、来恩生物、百吉生物、国际数字化医学转化中心等一批新加坡科技成果在知识城转移转化,万国数据在知识城设立华南总部及云计算中心……知识城的“新加坡企业来华首选地”品牌越擦越亮。
以深化中新合作为基础,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红利,知识城拓展国际交流的路越走越宽。眼下,知识城正与新加坡加强医药领域合作,探索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区域医药审评审批体系。通过先行先试,为RCEP和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合作提供发展经验和案例。
利用中新合作12载所形成的宝贵经验,知识城也在不断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空间。目前,知识城25平方公里正式纳入自贸区广州联动发展区,58项自贸区政策已复制落地31项,加快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高水平开放发展。
同时,拓展境外融资渠道,推动两家黄埔区属国企先后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及澳门三地发行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13.4亿美元,深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在全市率先将商事登记延伸到以色列等中东地区,建设服务网络覆盖6大洲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作为全国唯一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统一管理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地区,知识城正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在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4月,位于知识城广场青创中心首层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在国际知识产权信息查询、事务咨询、申请代理、服务交流、服务资源展示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目前大厅汇集了10家境外服务机构以及20家境内知名服务机构,涵盖了知识产权服务的全链条。
今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同意首批3家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其中2家就落户在知识城。就在不久前的9月1日,法国诺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代表处率先完成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办理,成为全国首家正式完成设立登记的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
“知识城以中国、新加坡合作为支撑,具有战略影响,也有现实意义。”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表示,“坚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们化解外部压力的关键一招,希望知识城的合作能够为推进中国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提供助力。”
创新突破的十年:
引力效应越发强劲
十年来,知识城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锚定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战略,“三集群两高地”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引力效应越发强劲——
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连年翻番。十年间,知识城先后引进百济神州、诺诚健华、龙沙、康方生物等创新制药项目40多个,建成后大分子药原液总产能可达66万升,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生物制药基地。
集成电路产业着力破解核心关键技术难题。十年间,知识城集聚粤芯半导体、深南电路、光掩模等上下游企业超80家,多项核心技术实现国内零的突破,预计2035年总营收超3000亿元。仅用18个月实现量产的粤芯半导体,是全省目前唯一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商,深南电路、兴森快捷、盈骅等项目加快建设。
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入快车道。落地百度Apollo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小鹏汽车智造基地创造了从全面动工到首车下线仅用10个月的纪录,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当前,知识城正在打造3.5平方公里智能制造园,以小鹏汽车、百度阿波罗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建设智能制造现代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在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看来,知识城的魅力除了来自它辐射的广阔腹地与市场空间,也来自其完善的产业链以及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才资源。
“知识城引进了大批优秀的半导体企业,逐渐形成了半导体产业链的布局。企业之间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非常重要,知识城在产业协同、技术合作和经济内循环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环境,公司在此发展迅速。”广东盈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坚宁表示,目前,公司在知识城落地了研发总部及生产基地,建设最新一代半导体载板板材生产线。
过去十年间,知识城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汇聚大院大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高加速试验台投入使用,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开辟氮化镓、碳化硅芯片研发新赛道,琶洲实验室(黄埔)、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科学中心、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云集而来、拔地而起。21个科研平台、60个重点实验室正在纳米、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把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创新第一动力集成在一块、联动在一起、协同在一起,这是知识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路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廷惠建议,接下来,知识城建立国际性的知识产权服务与交易市场,逐步参与国内与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引进国际风险投资机构与孵化机构,将知识城建设成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全球协同创新的关键枢纽。
产城融合的十年:
打造宜居宜业花园城市
知识城地处广州东北部,从地图上可以直观看到,知识城整体呈狭长的分布,像一个峡谷地带,总体规划由享有“新加坡规划之父”美誉的新加坡原国家总规划师刘太格领衔设计,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的山体和水资源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与建筑、自然和谐共存。
可以说,“产城融合”是知识城发展的核心。对标新加坡“花园城市”的规划思路,知识城坚持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为规划中将要居住在此地的50万人口打造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十年间,知识城高标准建设民生工程,先后规划建设南方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高水平医疗资源,规划近20个新加坡特色邻里中心,布局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实验中学等优质教育机构,建成会元学校等20多所中小学,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群在其境外合办的第一所学校——广州新侨学校,已于去年开学并入选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培育创建单位。
历经十年,知识城成为产教融合新型示范区,已引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埔高等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等16个科研平台,硕博研究生培养规模达3400人。
知识城用心用情打好“人才牌”,打造全国首个人才“零跑动”政务服务中心,颁发全市首张“跨境通”营业执照;率先推出“人才10条”“知识产权10条”“国际人才自由港10条”等人才政策20个;全省首创10亿元规模黄埔人才引导基金,将海外创新技术、科研成果与区主导产业深度链接,构建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相融创新生态。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截至目前,知识城共引进战略科学家超100名,集聚高层次人才1260名,新增硕博研究生超5000人。知识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申报及设立数量占全市近三分之一。
“经过十多年努力,知识城已成为广州城市建设的模范。”谈到知识城建设历程,新加坡驻广州总领事罗德杰颇有感触。他说,尽管这两年受疫情冲击,知识城依然平稳发展,未来的发展前景良好,能成为广州甚至广东下一轮改革开放、知识创新的动力。
当下,2平方公里的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中新合作二期)正全面启动建设,能源总部基地等25个项目加快推进,合作示范区首期项目正式动工,330米高的中新合作标杆项目知识塔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主体结构施工,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加快建设……
面向未来,知识城这座“山水创新之城”已进入新一轮的扩容提质发展,正努力开启下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金色十年”。
知识城10项国家级首创清单
全国首支纯专利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
全国首推湾区知识产权互融互通,出台“粤港澳知识产权互认10条”
全国规模最大知识产权服务业载体——420亩知识产权服务园区
全国率先建立以科技孵化器为载体的企业知识产权培育模式
全国首创“互联网+”企业知识产权集体贯标模式
全国率先建立专利远程会晤机制
全国首个知识产权司法案件诉前、诉中调解平台
全国首份电子版案件生效证明
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文化传播与普法基地
知识城10项省级首创清单
全省唯一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开展专利代理领域对外开放试点区域
全省最早承接省、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权限
全省唯一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中国电力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
全省首家“知识产权特色支行”
全省首创“知识产权助力科创企业上市工程”
全省首家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中心
全省首家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联盟
全省首家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
全省首个政企联合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全省首个知识产权检察室
知识城十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