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长岭街道水西社区航拍图。李剑锋 摄
8月31日,黄埔区长岭街道水西社区元贝社,随着一声号令,数台勾机同时作业,一栋大楼轰然倒下,至此长岭街道6个旧改项目总体拆除率达99%,成为全区首个率先实现城市更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街道。
这标志着长岭街道城市更新工作从精准“拆”向高质量“建”转变。在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长岭街将全面统筹发展规划“一张蓝图”,利用旧改腾挪出来的土地空间,高质量布局,打造现代化城市空间新地标,加大优质医疗、高端教育、智慧商圈等公建配套设施的投入,未来将成为“有山有水有风光,生产生活有生态”的宜居宜业宜游新长岭,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将得到显著提升。
每天拆除量达1万平方米
长岭街道地处广州东部,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广州科学城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重要枢纽。未改造前,辖内村社集体经济薄弱,收入来源单一,村庄面貌杂乱,人居环境较差,地质灾害隐患多,山水林田规划利用不充分,土地腾挪不出发展空间,与科学城、知识城的发展格格不入。
2020年5月,黄埔区率先在全市立下“军令状”,决胜三年完成66个重点旧村改造任务。其中,长岭街道列入三年计划的有6个城市更新项目。
今年以来,长岭街道全体党员干部蓄势而发,亮身份,树榜样,带头签约,带头拆除,给村民增信心,以每天拆除量达1万平方米的速度全速推进拆迁工作,半年时间共计拆除房屋面积143.5万平方米,完成全年任务的198%,跑出“长岭速度”,拆出“长岭奇迹”。
在活动现场的不远处,一排排白色房子错落有致,老人们坐在门前欢声笑语,不时与路过的社区人员打招呼。这是城市更新项目的老人安置区。“这里每人一个单间,有空调、电视机,环境干净,住得舒服。”75岁的钟伯说道。
目前,长岭街水西社区(长龙片)、黄登社区城市更新项目率先启动公建配套建设,各项目首开区、老人安置区均开始动工,6个项目总规化建设面积达215.33万平方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协调核心功能服务区、产业研发区、文化休闲区等板块发展,优先考虑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公建配套规划,让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更强。”长岭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带动集体经济腾飞
“决战决胜城市更新工作下半场,关键在于唱好‘建’这出重头戏,让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长岭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进程中,长岭街道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和统筹未来需求相结合,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严管大拆大建,加强修缮改造,注重提升功能,增强城市活力。
在盘活土地资源方面,长岭街将充分发挥背靠科学城、知识城的独特优势,坚持拆迁与土地收储并举,加快规划路、妇幼医院二期、有轨电车1号线沿线重点路段土地的收储工作,加强集约用地、点状供地,三百米、五百米打造一个创新点,以点连线,盘活沿线小地块,为建设发展腾出空间。
在经济发展模式上,长岭街探索“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国家登山步道将山水人文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对于适合贯彻城市更新路径的区域,建设居住生活区,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根本性解决地质灾害风险隐患问题;对于适合坚守乡村振兴路径的区域,打响“黄埔红”红茶创新园品牌,打造黄麻乡村振兴工作站、绿色记忆广场等“金字招牌”,实现工农互补、城乡互促。
在此基础上,长岭街以城市更新引入社会资本,着重布局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研学实践等产业,加快推进广汕路沿线10公里产业带、“长岭之门,未来城市”核心区、科技“微总部”等项目建设,加大优质医疗、高端教育、智慧商圈等公建配套设施的投入,不断放大产业集群效应,带动集体经济腾飞。据介绍,6个城市更新项目改造完成后,相关社区集体年收入预计平均增长28倍,村民人均分红收入预计至少翻两番。
让故乡记住山水、留住乡愁。在“拆建并举”过程中,长岭街最大限度地保留古树、祠堂、历史建筑等乡愁记忆,对淹没在杂乱无章握手楼间的古建筑、老房子加以修缮,结合片区发展定位,加以活化利用,融入现代艺术街区建设规划中,将传统建筑街区整体规划成为一条古今融合,逐步过渡的文创产业轴线,重塑经济生态并吸引人才汇聚。 (焦婵娟 李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