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品占全省四成,广州黄埔区全链条扶持生物医药
点击数:1116 发布时间:2025-07-04  发布者:管理员

19.png

位于广州生物岛的广州实验室。李剑锋摄

22.png

广东恒瑞医药知识城产业化基地内。李剑锋 摄

20.png

康立明生物研发出全国首个痰液肺癌甲基化检测试剂盒——会安心。

20.png

众生睿创的实验室。李剑锋 摄

24.png

知识城生物医药产业 李剑锋摄


  6月27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广东省已获批创新药械产品目录(第一批),共涉及107种创新药械,其中创新药品46种,广州高新区、黄埔区企业持有和生产的创新药品有19种,占全省41.3%。

  据悉,创新药品包括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药等3类,广州高新区、黄埔区19种药品纳入省创新药械产品目录中,化学药品7种、生物制品12种。


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全国第5

  近年来,广州高新区、黄埔区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培育,区内生物医药产业形成大分子生物药、小分子化学药、诊断试剂、医学检验等细分优势领域,总体呈现出规模壮大、创新升级、人才集聚、空间优化四大特点。在黄埔区发布的“12136”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生物医药为战略性产业集群之一,并揭牌成立生物医药重点产业发展办公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

  作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黄埔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其中,企业主体数从2017年的1000家增长到4800家,增长3.8倍;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40家增长到146家,增长2.5倍;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营收规模从2017年的650亿元增长到2400亿元,增长2.5倍。生物医药成为黄埔区发展势头最好、潜力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10月,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发布了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广州高新区在国家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5,合作竞争力位列第2,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位列第3。


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广州高新区、黄埔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前沿,重点引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28家,上市企业20家,占全市总量的74%;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机构数量达到375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214家,成为支撑黄埔区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科创水平正迈向高端,广州实验室组建平战结合的综合创新研究平台和设施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突破型、引领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广州)生物医药分中心落地广州国际生物岛,汇聚国内知名高校优质资源,打造高校成果转化首选地、重大创新成果先发地;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纳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广州颠覆性技术产业创新园项目一期地块交地动工,一大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

  康方药业上市全球首个基于PD-1的双抗新药,广东恒瑞医药获批全球首个超长效PCSK9(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单抗,众生睿创先后斩获全球首款单药靶向治疗新冠拟肽类3CL药物、全球首款流感RNA聚合酶PB2蛋白抑制剂,麓鹏制药自主研发的洛布替尼(LP-168)成为中国首个被认定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突破性疗法的BTK抑制剂,生物岛实验室研制出全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康立明生物发布全国首个痰液肺癌甲基化检测试剂盒……黄埔区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每年新增新药临床批件近百张,占全市90%以上,连续4年全省第一;累计获批创新药11个,占全省50%。


汇聚高端人才,优化产业发展空间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广州高新区、黄埔区始终将人才视为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的“第一资源”,聚焦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开放、积极、有力、包容的人才政策,构建“四链融合”人才支持体系,吸引、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坚实的人才基础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不断蓬勃发展。打造全球顶尖的平台链,高标优化“产学研”协同矩阵。黄埔区大力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科研、人才、市场等方面互促互进,依托科研院所培养硕博士6000余人,区内博士后站培育博士后500多人。生物医药领域设立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64个,占全区40%。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的国际联合研究院,定向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目前,黄埔区已形成战略科学家、优秀临床医生、卓越企业家三位一体的生物医药“人才天团”,造就了生物医药“产业看黄埔、创新在黄埔、人才到黄埔”的强大势能。

  此外,广州高新区、黄埔区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了全域布局、全链条发展的良好态势。重点打造科技研发在生物岛、成果转化在科学城、生产制造在知识城的产业链区域分布,形成了“两城一岛”发展格局。其中,广州国际生物岛扩容升级做强广州生物医药核心引擎,打造成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核心高地;广州科学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前沿科技创新产业园,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疫苗生产基地、黄埔生命科技港等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建设符合生物医药中试、生产的高标准工业厂房176万平方米。北部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区规划面积7.98平方公里,引进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绿叶生物、恒瑞医药、康方生物等40多个顶尖生物医药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预计达产产值超1100亿元,建设亚洲一流的生物制药基地。


全力打造最优政策体系、产业生态

  近年来,广州高新区、黄埔区积极探索机制改革创新,全国首创“五长”对接协调平台和多方联络机制,深入推进“政产学研金审用”一体化融合发展。创新举办“董事长、医院院长、学校校长、研究院院长、职能局局长”组成的“五长”对接活动,已连续举办3届,实现资源对接、成果转化,各方专家、大咖汇聚一堂,研究药械创新、医企联动、校企合作,探索产业发展新思路、新方案,打通创新药械研发第一步和临床应用“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生命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构建全省首个“一个平台+两条通道+三张清单+四级联动”的“十分周到”生物医药创新服务模式。搭建生物医药监管技术服务平台,技术咨询、资料预审、模拟检查、检验检测等专业技术服务实现“随时找、随时办”。开通研发物品进口通关快速通道和重点产品审评检测快速通道。优化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通关前置审批流程,加速研发物资入境;开设省级审评、检测机构“优服务”通道,创新产品注册检验提速20%。区内药品注册申报活跃度实现飞跃式增长,药品申报量从2018年的84件增长至2024年的373件,增长超3倍,其中新药申报量从69件增长至129件,增长了1倍。设立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3张清单。对照三张清单全程跟进,疏堵点、破瓶颈,加快创新项目成果转化。打出“央地联动”“省地共建”“市区协同”“区企直通”四级联动组合拳,实现审评检查事项“就近办理”“原地加速”。广东方盛健盟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1.1类创新中药养血祛风止痛颗粒从注册受理到获批上市仅用时9个月。

  此外,广州高新区、黄埔区大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与生物医药产业的深度融合。围绕“建机制、搭平台、优服务”三大核心,组建由医疗机构、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同组成的生物医药产业工作专班,定期组织政企医交流会,构建院企合作桥梁,打通医疗机构和企业堵点;积极筹建生物医药临床研究及转化院企联盟,构建覆盖基础研究、中试放大、临床验证及产业化的全链条协同体系,深化医疗机构GCP/IIT研究合作,贯通实验室至临床转化路径。

  据了解,近年来,广州高新区、黄埔区持续优化生物医药扶持政策体系,先后出台5个专项政策,2024年发布《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对创新药临床Ⅰ、Ⅱ、Ⅲ期研发费用,给予一定支持。引育龙头型合同研发服务机构(CRO)和合同研发生产服务机构(CDMO/CMO),支持建设动物实验平台,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黄埔区目前正在制定“生物医药3.0”政策,对生物医药产业政策进行大刀阔斧的优化革新,包含六大板块、29条措施,将对生物医药开展全生命周期扶持。

  金融政策方面,打造战新产业风投创投集聚区。黄埔区集聚各类风投机构890家,资金管理总规模2600亿元,其中投资生物医药领域机构119家,资金管理规模221亿元。设立50亿元规模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通过“母基金+直投”的方式,累计设立31只子基金,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发布全国首个国资100%容亏率创投政策,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30%的资金用于直接股权投资,单个项目投资年限最高可达10年,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按直投资金全生命周期考核,打造真正会投、敢投、投早、投小、投长期的政府引导基金。试点“补改投”,让处于种子期、天使期、VC轮、PE轮的各类企业找到合适的金融“源头活水”,支持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加速发展。


来源 | 黄埔区府网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州黄埔政府网


战略联盟
合作机构 广东省中药协会 | 大湾区创新产业联盟 | 海汇投资 | 东方富海 |
广州宏扬集团版权所有 2000 - 2025年 技术支持:vipservice@honya.cn
电话:800-630-0616 (8620)82181296 传真:(8620)82181281 邮编:510730
Email: service@honya.cn 地址:广州市科学城天泰一路1号5a
微信加关注
微博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