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课堂,到“一台平板、一个机器人、一键开启DeepSeek深度思考”的智能场景,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生态。3月6日,广州市黄埔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启动活动暨科学教育专项培训在玉岩中学举行,黄埔区教育研究院、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及黄埔区中小学师生代表300余人参加。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集“教育—产业—科研”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黄埔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的启动标志着该区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入新阶段。该区将聚焦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
政企学研协同发力,构建AI教育新生态
据了解,人工智能教育通过整合大模型与AI技术,推动教学数据化进程,帮助师生更高效地整合与应用信息化资源。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课堂教学从传统育人模式向智能化转型,更能有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建设项目组负责人表示,此次与黄埔区教育局合作,双方将全方位推进课程体系的升级、师资培养的创新以及评价系统的优化。包括与清华大学等顶尖机构合作,研发K-12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实施分层次师资培训,构建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从而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求。
“黄埔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科技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深化教育与产业的融合,致力于为大湾区培育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黄埔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现场,北京爱宾果科技有限公司向黄埔区捐赠60套第四代教育机器人及配套课程,这批先进设备将被部署到包括东荟花园小学等60所实验学校。每台机器人搭载DeepSeek教育大模型,可支持50人同时进行项目式学习,通过优质的AI技术、AI产品精准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帮助广大教师提升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应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高效的智能学习体验。
科技赋能教学场景,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新标杆
与此同时,黄埔区教育研究院同步推出“机器人双师教学”创新模式并进行展示。黄埔区教研院科学教育负责人翁宗琮表示,黄埔区将通过高校与企业专家的常态化指导、教师专项培训及课题研究,推动教学理念与技术融合。此外,黄埔区将设立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专项课题,鼓励教师参与论文评比与实践。“黄埔区教育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数据中心已组建团队,为区内教师提供技术支持。”翁宗琮说。
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孙富春教授带来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讲座分享,首次披露正在黄埔试点的三大创新场景,这些场景包括智能教研系统、智能实验平台以及智能学习空间,将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共享、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重塑未来学习环境,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化的学习空间,为未来课堂描绘出清晰的发展蓝图。
“黄埔区的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路径,还将通过智能技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化。”孙富春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清华大学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未来课堂描绘了蓝图,更为黄埔区产教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黄埔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黄埔区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人工智能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黄埔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兼具创新思维与实践技能的AI人才,打造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来源 | 区政府门户网站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州黄埔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