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阳村养牛大户李锦华
8月20日至21日,九佛街和黄埔区文联相关负责人共同带队,联合区融媒体中心、区作家协会、区摄影家协会有关人员,来到对口帮扶地清远市阳山县江英镇,开展扶贫“回头看”活动,了解扶贫情况,共同谋划、探讨长效扶贫机制。
共话长效机制 共建美丽乡村
一到江英镇,调研队便开展相关工作。在与江英镇及下属各村委负责人召开的座谈会上,江英镇委副书记严海斌介绍该镇的最新发展情况。随后,九佛街驻江英镇英阳村第一书记黄欣刚介绍当前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以及遇到的实际困难,在各村委代表的发言过程中,调研队不时询问,双方开门见山,坦诚交流,提出很多实质性的问题,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与工作依据。
双方一致认为,扶贫要建立长效的机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切实防止扶贫过后的返贫现象,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引进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使当地贫困户有长期、持续、稳定的收入,让贫困户能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九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邱秋萍说。
调研队重点关注当地的扶贫产业发展以及镇村、贫困户的收入情况,并前往江英镇养老院,看望当地孤寡老人。在江英镇的英阳村四两龙村小组,调研队一行实地查看村容村貌、人文环境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情况。夕阳西下,微风徐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间田园美丽山水画尽收眼底,让大家赞叹不已。
“锤炼”过硬素质 打造扶贫“铁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谈起江英镇英阳村的脱贫工作,邱秋萍介绍,带领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关键就在选拔一个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均过硬的驻村扶贫干部。该街道城管执法队副队长黄欣刚克服女儿参加中考等影响因素,主动请缨,经过考察选拔成为九佛街驻英阳村的第一书记。
“一定要深挖穷根,找出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努力寻找脱贫致富的方法。”一到江英镇的英阳村,黄欣刚便全心全意投入扶贫工作,他深知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队伍好,扶贫工作才有根本保证。因此他第一时间发动当地的党员干部,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领头羊”。
为摸清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黄欣刚深入田埂一线,与农民实打实交流;起早贪黑,工作没有节假日之分。一段时间下来,引进了几项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扶贫工作有了成效。
黄欣刚领着调研队参观养牛基地和养蚕基地,一边详细讲解养牛养蚕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一边向大家介绍产业发展情况,仿佛一位产业发展“专家”。
“黄欣刚在英阳村参与扶贫攻坚工作,我们很放心,他工作认真、干练,为扶贫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以实际行动赢得当地村民的认可,希望他带领当地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邱秋萍说。
在担任驻村干部期间,由于经常要到田间考察工作,风吹日晒雨淋,黄欣刚的皮肤晒得黝黑。“咱们当过兵的人吃点苦无所谓,”黄欣刚说,“作为一名军人和共产党员,要服从上级安排,关键时刻要冲得上去,接受各种任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努力工作,不辜负上级和英阳村村民的期望。”
“把脉”扶贫工作 开出脱贫“良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治本之策还是要靠发展。只有通过抓住产业促发展,才能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提供重要支撑。
针对英阳村的实际情况,黄埔区驻村扶贫干部因地制宜,“把脉”当地客观条件,通过充分调研分析,认为要进一步做好扶贫脱贫工作,需从“疏”和“导”着力——
疏,就是梳理江英镇的实际(困难)情况,充分研判分析问题;疏通江英镇的发展“脉络”,打通可持续发展的“任督二脉”。
导,就是要导入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从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实现长效扶贫。
据黄欣刚及其工作团队的调研分析,江英镇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分易流失,储水较难,因此土地沙化比较严重,要发展种养产业的话,比较适宜种植耐水性作物,因此当地多种植花生、玉米、番薯等农作物。
然而,发展这些农作物,需要较丰富的劳动力作为支撑,而江英镇很多村的年轻劳动力,都向外输出,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年人和小孩。因此,扶贫工作组针对上述实际情况,引进了养牛和养蚕产业,在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之余,村民还可以出租土地获得相应的收入。
英阳村致富带头人养牛大户李锦华的养牛基地占地面积近300亩,大部分土地用于种植喂牛的牧草,其余土地用来建设牛棚圈养肉牛。“目前6个养牛棚舍占地3000平方,现存栏60头左右蒙古品种的肉牛,每头牛长成约重1000公斤到1500公斤,市场价格约每头4万元左右,卖出后每头肉牛可增收约3万元左右。”李锦华介绍,在疫情期间,价格有所下滑,但总体收入不会下降很多,比起实施其他种养产业,收入还是比较高,比较稳定。
江英镇惠众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合作社与英德、广西等地的蚕桑养殖公司合作,计划投入资金300万元,租用土地500亩进行种桑养蚕,拓展供销渠道,建立蚕丝、拉丝制品的加工场,对蚕桑进行就地深加工,计划2022年打造一条种植面积达3000亩的种桑养蚕拉丝产业链。目前,合作社第一期已投入250万元种植500亩桑,建设了必要的生产用房。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已带动周边农户30人(其中贫困户3户8人)种桑养蚕,脱贫致富。(供稿:李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