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财政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财政资金严格把关、精准投向,持续保障和推动民生社会发展,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18年,区财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继续强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民生及公共事业领域的保障和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和动力落实到行动上。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投入28.9亿元用于教育支出。支持优质学位供给,2018年新开办中小学6所、幼儿园26所,区属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扩班251个,新增学位超过2万个。支持教育创新机制,推进“区管校聘”改革,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强化培训引领,打造名师工程,破解教师队伍发展难题。进一步加强教育设施建设和完善教学设备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校园微改造工程,积极推进二中苏元实验学校、洋城岗学校、北师大学校、科学城中学等工程项目建设,引进广州实验中学、华师附属黄埔实验学校、铁英学校等优质教育品牌,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发挥优质区属名校带动作用,推进教育发展全面提速。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机制。
投入10.5亿元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最低工资标准由1895元/月提高至2100元/月,最低生活保障由900元/月提高至950元/月,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长者长寿保健金等惠民补贴发放。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养老大配餐服务提升工程,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地。帮扶特定人群就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着力支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提高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购买服务标准和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薪酬待遇。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完善高水平全覆盖医疗服务圈。
投入9.7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支出。重点保障妇幼保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管理、计划免疫、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等各项民生实事实施,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卫生中心和站的接收并投入使用,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增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支持卫计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区属公立医院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强化重点学科、全科医生等人才引进和培训。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投入,广州开发区医院门诊综合楼完成移交,加快推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建设,新增病床754张,“健康黄埔”建设取得实效。
加大文化体育投入,不断提升黄埔文化综合实力。
投入3.6亿元,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全区公共文化人均支出超过280元。支持文化体育惠民活动,打造“香雪文化节”、“波罗诞庙会”、“黄埔马拉松”、“自行车骑行派”等黄埔文化体育名片。保障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对外开放,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建设,新增分馆10间,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保障广州海事博物馆、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玉岩书院等重点项目建设。高水平建设市民文化体育休闲场所,继续推进社区体育公园、社区球场及健身路径等建设,更好满足群众文化体育生活需求。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补齐生态建设短板。
投入12.3亿元用于节能环保支出,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入力度,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区域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投入53.4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城市景观更加优美,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投入9亿元用于保障和推动农业林业发展、城乡水利设施建设、河涌整治及景观升级改造等方面。
六、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品质。
投入38亿元用于交通网络体系优化提升,加快建设一批高品质基础设施,地铁21号线开通运营,有轨电车1号线按期推进,“51030”交通体系建设进程加速,“八纵八横”骨干路网建设全面铺开。投入84.1亿元用于征地、拆迁、规划、勘探等土地储备、开发等方面。
增强发展弱项,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支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大对原黄埔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管理投入。对原黄埔片区投入18.3亿元用于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市政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维护、安全生产、老旧小区改造、环卫保洁、环境保护等城市管理投入,切实保障和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投入2.9亿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投向优化都市现代农业布局、提升生产生活设施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等工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区财政局将一如既往、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全力以赴,以改革创新的赤诚之心,坚持加大投入与完善机制并重,推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建设幸福城区,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的更大奇迹。(供稿: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