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危险废物处置价格日益上涨,我区科研企业在寻找处置单位时,经常因量小、种类杂被拒之门外。根据法律规定,普通企业存放危废不得超过1年,否则将被处罚。危废处置难、费用高、处置单位难找成为我区科技研发等企业的“心头患”,同时也存在危废处理的环境隐患,处置不当或违法处置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我区在大调研中发现问题后,积极作为,着手化解科技企业的危废处置困境。一是摸清底数。经污染源普查,我区在生物岛、科学城及孵化器经营的科研企业约500家,产生废液的种类多,数量小且比较分散,企业产废最多的达上吨,最少的仅几公斤。根据情况,我区建立了科研危废企业台账和危废处置平台,用“大数据”对危废产生和处置的全过程监控并提供点对点服务。二是搭建平台。通过定期通报各大园区科研企业危废数量、定期召开对接会和“数字环保”危废管理系统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园区管理、产废单位与处置单位的沟通平台,探索建立科研企业危废“环保管家”项目,向产废单位延伸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服务,通过集中储存、集中收运、集中处置,既能防范环境风险,又优化营商环境,让科研企业再无“后顾之忧”。三是全程严管。建立法人责任制,对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利用处置全过程负责,并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完善危险废物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危险废物申报、转移、处置、溯源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定期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填埋危险废物,以及无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企业环保信用挂钩,凡是存在违规行为的处置企业和产废企业,建立“黑名单”,强化联合惩戒。建立科研企业危废处置双随机抽查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范环境风险。(供稿:吴 渊、高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