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区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发现目前企业注册登记工作中普遍存在只重形式而轻实质和宽进而管不严的现象,影响了工商部门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督职能,引发诸多法律风险。其不仅导致公民的姓名权被侵犯,合同诈骗类案件频发,同时,由于企业登记机关未对企业关键人员的身份信息进行实质核查,社会上已经形成倒卖身份证、冒用他人身份办理企业注册登记的产业链,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为此,区法院向广州市工商局发出司法建议:一是完善企业身份信息管理系统,对商事主体的关键人员进行实质身份验证;二是建立健全对企业登记代理机构的监督机制;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被冒用名义人员和受骗企业寻求法律救济。
该司法建议发出后,广州市工商局高度重视并采取三项措施推进工作整改:一是做好与全国统一身份信息系统对接的准备工作,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商事主体的关键人员进行实质身份验证;二是实行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申请人使用实名制身份认证进行用户注册、填报信息,使用数字证书等形式进行电子签名,有效遏制虚假登记行为;三是针对不法中介机构及人员提交虚假材料骗取工商登记的情况,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活动,将违规操作的代办机构列入了黑名单,涉嫌犯罪的,已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区法院通过司法建议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延伸法院的审判职能,实现司法与行政的良性互动,为构建公正透明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供稿:郑绿喃、王春梅)